第一篇:大学精神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第二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说
泱泱神州万载造谛,堂堂华夏五千文明,数不尽名人典故,学不尽文化精髓,南有老子无为之治,北有孔孟之中庸之说,所谓东西南北,各具风流。古往今来,相得益彰,前有古之大家学富五车,百家争鸣,创学术之典范;近有五四前辈满腔热血,求学报国,开文明之新篇章。
古训有云: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纵观天下大学,育君子者少,养小人者多,夫大学之内,大凡教人以经济,重名轻礼,重利轻义,以致世道炎凉,人本遭弃,想来可惜,思来痛泣。自改革以来,大学遍地,本当育我子弟,强我中华,奈何教育如此盲目,扩招无度产业不休,孰不知: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在于思想之大,在于学术之大,在于精神之大,而不在于规模之大。
当今社会,拜金成风,奢靡逐流,多少学子,不做学问,却热衷于功名利禄,目光短浅,才学不展,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早非一日所闻。究其原因,不外乎不学无术,急功近利。有大学学子,无心向学,在校虚度时光,游戏人生,只顾一纸学历文凭,不思一技真才实学。更有学子,每至考试,只因胸无点墨,临阵磨枪,作弊频繁。夫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不思不学,岂不危害?
所谓大学者,乃知识聚集之所,博大而育人,更是文化融贯之处,精深而立新。上有千年沉淀可考,今有三十年改革可创,退可学贯中西,进可包容万新,生生世世,千万交汇,层出不穷。此乃文明之方舟,神圣之殿堂。故爱因斯坦曾言:学校乃将传统之财富授予下一代也。夫如是,大学则必当以新观念、新思维,谋文化之无限,治世更新,治国推陈,育天下才子,材满天下。
当代大学,能扬名立万者,盖因精神理念,非物质所能及。哈佛学子全面发展,自信超群,此所谓育人为能;耶鲁学子思想开放,人文一流,此所谓育人为德;哥伦比亚学子进取之心闻名遐迩,可谓育人为才。正可谓之约: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故大学精神,育人第一,次之维新,再有修德。集百家之所长,成一家之大成:广布民主,法制为先,深入民众,探文明之未知,树正义之强帆,则大学可立于工业旺盛而不败,信息日异而不衰。
管理系文秘091班
潘盛凯
第三篇:大学精神浅谈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大
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 ……此处隐藏881个字……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老校长这句话的指引,再加上清华人的努力奋斗,清华最终有一个名不见传的留美预科学堂变成了世界著名高校,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最好例证。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当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时,会发现处处高楼林立,佳木繁阴,幽雅的环境正是大多高中生理想中的“天堂”。这也成为很多高中生考大学的学习动力。诚然,高校的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确很重要,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会发现,楼是变高、变漂亮了,可依然喧闹、拥挤;校园是变美丽了,可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难道仅凭建高楼、美校园就能完成吗?答案是:no.
高校在埋头改善硬件设施,却无暇顾忌软件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缺真正的大师。因为人才是大学的主体。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没有高楼,没有幽雅的校园风光,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然而当时的北大名冠中西,成就斐然,能够掀起思想界之风,出现百家争鸣之胜景,因为当时的北大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条件之苦可想而知,但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里云集了陈寅恪、周培源等一批学术大家;占地面积仅1000亩的麻省理工学院(清华5340亩,北大4080亩)被推为理工大学之首,它之所以如此优秀,因为这里先后共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
大学,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知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精神之所寄,在于教师树立楷模与学子自谍修养。时人乐于传诵梅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不大追究这句话的内涵。对于大学来说,“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指点。
二、大学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
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的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 ·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了60余年的一大难题── 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请继续关注:Www.)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
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真谛!
对于不少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的国内大学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大学精神是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生命一样重要。
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
王兴刚
联系方式:18756111225
第五篇:大学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
发表时间:2014-7-9 15:28:00 阅读次数:52所属分类:未分类
同学们,近些年来,理想主义似乎没有多少市场。我们的思想先驱者顾准先生有一个重要命题: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似乎宣告了那种空泛的脱离人们生活常识的理想主义的终结。然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为社会建设所做的一切,除了为了维持我们个人的生计外,难道不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吗?再问在座的占绝大多数的法学、法律研究生一句:你们研究法学,目前或者以后从事法律实务或法学教学与研究,如果你们自己都不相信法治的力量,不持有对法治的信念,你们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你们作为法律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曾经对毕业的同学多次强调,作为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应当把维护国家法治、匡扶人间正义,当做自己终身的使命。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条件的国家建设法治,我们确实任重道远。在中国的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方式正在实现转型,但又有诸多障碍而显得步履艰难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这种理想主义的指引。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要做一定的妥协,然而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不能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应当放弃对法治理想的追求,不应当放弃对社会正义与社会合理性的追求。在保持务实作风的同时秉持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这是我对你们在离开学校之际的第一点希望。
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坚持理性主义的学术精神。这也是一种思想方式,如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就会形成合理的操作技术。这种理性主义,包括追求价值的合理性与技术的合理性。我尤其要对研究生强调这种理性精神。我曾经说过,你们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由于你们的出身,你们身上被打下了一个烙印,这个烙印就是研究,当你们遇到了问题,不应当像普通人那样浅尝辄止,而应当用一种理性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规律。即善于通过分析把握问题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的方案。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技术化的社会,习惯于而且善于研究事物的规律,也是今后你们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大学培养理性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术批判与思想交锋。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学术论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地倡导了这种学术精神,国内的多少“学术权威”,在这里受到无情的批评后对此钦佩不已。我也正是多次在这样的讲座上与在座的许多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学术交流与思想共鸣。 因此我要说,培养这种建立在社会责任感基础上的理想主义以及在独立思考学术批评之中实现的理性精神,正是大学的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大学的精神之所在。我们学校虽然未能给大家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培养研究生们的这种理想和精神,而且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学到了许多,这是作为教育者能够感受到的一点宽慰。
(节选自西南政法大学前校校长龙宗智在201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