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

时间:2025-02-25 07:12:04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全文共10766字)

第一篇:艺术化人生的诠释

艺术化人生的诠释——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所属栏目>书刊评论

作者:王元民发布时间:2014-9-13 8:57:08 点击数:1250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审美文化内涵,他在书中崇尚一种简单素朴、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对艺术化的人生境界进行了诠释,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艺术化人生;简朴;智慧;乐观;诠释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珠玑,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写生活情趣,优美细致,清新纯朴;写人生哲理,透彻精辟,发人深省。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对于自然,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涤除了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体会到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默契、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这就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

许多人认为,美国文化缺少传统根基,根本谈不上审美文化。然而,美国思想家梭罗以其名作《瓦尔登湖》向人们证明了这是一种偏见。在本书中,梭罗从“生活艺术化”的角度对审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对艺术化的人生境界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有力的诠释。在书中,梭罗披露,他曾经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两年,在这孤独的两年里,梭罗把劳动、写作、观察、倾听、体验和梦想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成为艺术性的。他阅读,不只是阅读书本,还阅读森林山川的晨昏和四季的变化;他倾听,不仅倾听山林和水波的声响,还倾听自己内心思想的波动和神秘的脚步;他孤独自处,但心灵却与亿万人相通。他独自生活,但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坚信,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其外表,人与人之间没有必要朝夕相互触碰,个人独处正好可以静下心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写作,写的大多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感受和对瓦尔登湖优美风光的赞美。梭罗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活和人生完全可以艺术化的,但他的行动没有走向唯美主义的极端,也没有陷入“为艺术而艺术”湍流。他虽然以艺术的方式生活,却没有脱离社会和政治,更没有对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不仅是具有浓厚“自然主义”倾向的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记者和作家;他的《瓦尔登湖》,不仅有小说的精彩故事,还有散文的诗意绵绵;不仅有哲学的睿智思索,还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无欺。这是一部融诗、散文、哲学论文、报告文学于一体的艺术哲学,《瓦尔登湖》式的人生,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不同于世俗之人的蝇营狗苟的人生,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与世俗之人的枯燥无聊的人生也大异其趣。

梭罗在其艺术化的生活实践中,追求伦理价值、科学认识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追求个体身心和大自然的和谐一致,最终使自己的人生像瓦尔登湖的湖水那样纯洁和透明,像瓦尔登湖畔的花朵那样朴实和美好。这本书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作者在此创造的一切奇迹都来自他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是自然而不是人,是户外的世界,而不是书本或政治的讨论,塑造了作者审美化的人格,使他达到高度的解脱。在他的眼里,普通人过的是一种非审美的生活,一种懦夫和顺从者的可怜的生活,一种没有自由、缺乏对人生精辟透视的生活,一种无法摆脱物质的羁绊、戴着镣铐的舞蹈般的生活。梭罗崇尚过一种简单、睿智和乐观的生活,他认为,这种生活才可以称得上是审美化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化的人生。

梭罗崇尚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物质生活。梭罗对附近镇上小市民的生活作了精辟的透视,他认为,这些每日浑浑噩噩的追求奢侈和舒适的人,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自由和一生的光阴抵押给一片可怜的土地、几间住房、几亩山林和永远不满的谷仓。然而正是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成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使他们看不到物质之外的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真正富有的生活,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最聪明的人对奢侈和舒适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的,这些人往往过着一种比穷人更为简单和贫寒的生活。古代的大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不管是波斯的还是古希腊的,但从物质层面上看,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贫穷的人了,但他们的内心生活却是无人可比,基于这一见解,梭罗认为:“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1]梭罗喜欢素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基于对动物的同情,一方面认为食肉是人类奢侈和堕落的标志。他虽然经常以几片面包和土豆充饥,内心却感到无比的满足。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想更好的保存自己的诗情和更高级智力的人都禁止自己吃动物,即使其他的食物,他们也吃得很少。梭罗指出,人类之所以缺乏想象力,是因为他们那巨大的肚皮背叛了他们。梭罗坚信,不吃肉或少吃东西,过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乃是整个人类注定的命运。人类要想提高和改进自己,就必须逐渐停止吃动物,就像野人接触到文明后逐渐不再相互吃别人的肉体一样,也许人们的体力会因此而弱一些,但这是在顺从更高的宇宙法则。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们生活的每一时刻,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会成为一种祝福,都会像鲜花一样释放出芳香,都会变得更富有弹性和更富有生机,到那时,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会成为人类的朋友,祝贺他们达到至上的境界。梭罗还倡导穿衣的简单化。在他看来,衣服的目的不外保持体温和遮盖露体,“不过是我们的最表面的角质,或者说,尘世之烦恼而已。要不然,我们将发现我们在伪装底下行进,到头来必不可免的将被人类及我们自己的意见所唾弃。”[2]他还对人们居住条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梭罗认为,最有趣的住宅是贫民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住在这些木屋和农舍中的平民的简朴生活,“使他们的住宅没有一点叫人伤脑筋的风格。”[3]他反对极尽奢靡的高塔和寺院,认为“东方的全部废墟,也绝不比一卷《对话录》更可赞叹。”一种简单的生活,“要比矗立一个高得碰到月球的纪念碑还更值得流传。”[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子。老子从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要求社会要退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的时代,人则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6],“复归于婴儿”[7]、“敝于赤子”[8],去掉由于社会文化使人有了巧智大伪的习性,以恢复人的天真本性。与梭罗不同,老子过多地看到了社会文化对人性的消极影响,因而通过否定现实的善,复归古朴的真,以进入美的境界,也就是他的“道”的境界。而梭罗以诗人的热情和敏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为只有充满真善美的生活才是素朴的生活,才是每个人梦想的艺术化的生活。梭罗和老庄的审美境界,“单纯而且聪明”的生活方式和“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的生活方式,都是超功利的、自由愉悦的、遵循着自然之道,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

梭罗崇尚智慧。他认为在现今的世界上,人们可以找到许多哲学教授,却很少发现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标准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深刻玄妙的思想,要对智慧无限赤诚,并 ……此处隐藏6153个字……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连货车碾轧。这一幕直

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才得以终止。愤怒,恐惧抑或反思。愤

怒于18人先后经过事发场地,面对一个脆弱受害同类的生命,却没有勇气去将

其抱开;惊恐于是什么时候我们变得如此冷漠,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难道只是

顾虑“彭宇案”而没有勇气坚持道德的底线吗?更应反思是什么使“行色匆匆”

的人们停不住匆匆的脚步,去关爱一下身边的社会,到底我们在追逐着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比理智更重要,面对小悦悦事件我们还在为会不会引

祸上身而迟疑不决,人心变得如此之坏,不只是几句道德家言所能解决,也并不

单靠强制的法律约束所能了事。关键是要洗净蒙蔽人心的尘埃,“要求人心净化,

就得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生美化也就是“人生的艺术化”。怎样做到“人生的艺术化”,就要全看你

自己的性分与修养。懂得生活,就懂得艺术。

首先,对自己的一生要有一个整体的创造,其完整性是不容于丝毫细节的冲

突的。生活的每一天,人生的每一个日子,都有不得随意的度过。史蒂芬.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上说:“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每天清晨,我都会对镜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是否还愿意做我今天要做的事情。”人生是件完整的艺术品,我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个动作的瞬间都与整个人生息息相关。对待人生的每一天,都应当热情投入;对待生活的每一件事,都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如此我们的人生会有一种浑然天成,一处也不可更改的整体风格,这种风格形成我们独立的人格,使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其二,要敢于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去做那个别人所期待的千篇一律的模板。做自己是要很大的勇气的,要求人对自己的肯定,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你无比钟爱的,即使困难你也会无比愉快;而如果你发现你正在做的并不是你想要的,即使令人羡慕也不会给你带来丝毫感动。著名法医王雪梅在谈及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我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瞬间的,都是一刹那间决定的。我的老师就是我王雪梅的在天之灵,是自由生命的呼唤。”随心性而为,无需那过多的理性考虑。坚持做自己对自己要始终保持忠诚,拒绝虚伪。仿于人,只会失其为我;忠于心,才能无怨无悔。

最后,培养情趣,学会欣赏,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提出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诫世人“无为”。但这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所欲为,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艺术化”是以美与善与真的统一,它追求内心的净化,但并不否认生命实践的基础意义,而是对生命实践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拒绝无意义的俗滥的人生,别有更高的情趣追求。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都需要在这“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周围的一切,也许你也会听见那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感觉到那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的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以及那秋风中带着的从远山上传过来的木叶清香。

“慢慢走,欣赏啊!”

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 陈迁

2014.11.12

第五篇:《好教育好人生》读书笔记

《好教育好人生》读书笔记

钱振华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肖川先生从教育的意蕴 、好学校的标准 、对教师的期待 、我的教学主张 、受过教育的人五个方面阐述了“好教育,好人生”的概念: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的两大主题,二者这间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从他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而来,同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一个能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能以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为了更高的生活品质,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作为教师的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师德赢得整个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我的教学主张”这一章节中说到,作为教师,始终都离不开“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平时习惯于按教材来思考怎么教,很少考虑教什么。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当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工作,思想才能作为一种钻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认识的有机的精神需要而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 自我反思——给自己寻找一面“镜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问题?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书中的第三讲,里面还讲到“什么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

同,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可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反之,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书中提到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教学中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们应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因此,防治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早越好!从儿童时期,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高度重视。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同样地,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所以说:让我们来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如果是做一个明智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全文共1076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