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时间:2024-09-20 22:13:35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精选多篇)(全文共11507字)

第一篇: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

县文体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热切愿望和强烈诉求。近年来,**乡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9公里,处两市(保山、临沧)三县(**、施甸、永德)结合部。东与更戛乡接壤,南以镇康河为界,西与施甸县接壤,北与鸡飞乡相连。地处东经99°18′—28′,北纬24°20′—37′,海拔608——2014米,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全乡辖上甸、下甸、大城、小街子、芒回5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其中傣族村民小组12个。xx年末,全乡总人口13458人,傣族人口3334人,占总人口的24.8%,傣族人口均居住在坝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56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元。

湾甸地势低矮平缓,气候炎热,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属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立体型气候,是**小湾电站移民安置之乡,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傣族之乡。这里森林茂盛,资源丰富,有铁矿、石料、稀土和煤矿等地下矿产资源;有中药材、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粮经作物有粮食、甘蔗、冬早蔬菜、香料烟、蚕桑以及亚热带优质水果等。

湾甸,蛮名细赕,傣语称“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早在汉武帝平云南诸夷时期,傣族的先民就居住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后,细赕内附,改名湾甸。自元朝中期设土司官自治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湾甸土司统治529年,历27任土司,湾甸古代经济一直持续着以物易物的原始经济形态。1933年**建县,湾甸全境划入其内,1988年,湾甸乡撤区改乡,傣乡从此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主要做法

湾甸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倡导文化建设之风,明确1名政府班子成员为分管领导,形成了班子领导经常过问,文化站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乡文化站严格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云南省全民体育健身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活动。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要求,协助文化局对我乡范围内文化市场进行日常监管。二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为繁荣傣乡文体事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重大节日期间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春节和泼水节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我乡节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各个村寨开展陀螺赛、打秋千、跳嘎光舞、打歌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以中小学为主体,举办了庆迎“五四”、庆“六一”等文艺晚会;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在乡集镇组织了文化、卫生、计生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协调好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澜沧江啤酒集团“送戏下乡”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各村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自发组织了打歌等群众文体活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积极组建业余文艺表演对,完成下甸和大城两个村的文艺队组建工作。三是进一步提高信息上报质量和宣传效果。新闻报道工作紧扣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面向基层、面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舆论阵地作用,积极组织正面宣传。通过《保山日报》、《**宣传》等媒体发稿4篇,编印《湾甸信息》4条,及时报道傣乡文化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新经验、新典型。五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县文产办对傣乡范围内的10座佛寺、1座清真寺以及大城村鸡肠水新石器遗址等文物的野外普查工作,完善了档案、图像及音像等的痕迹管理。六是加强业务培训。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总体要求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实施管理;以两《读本》为学习教材,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参加县级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七是重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加强对辖区内红桥网吧的日常监管。结合安全、消防、学校等部门对娱乐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集中整治安全问题和未成年人进网吧现象。八是加强辖区内娱乐服务业的管理。对辖区内夜来香、水晶玉等8家歌舞厅、音乐茶室进行登记造册、实施跟踪管理;对新申报的文化服务行业进行严格把关;结合乡妇联、卫生等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免费筛查。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观上主要存在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先经济后文化的观念比较普遍;二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贯彻上级文件在口头上,具体落实解决问题少。

(二)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现有的文化阵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村文化活动近乎空白,村民没有娱乐场所,现有的村级文化室人气不旺。

(三)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制约基层文化建设的又一大因素,虽然近年来乡级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集镇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较多,乡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额资金投入比较有限,不能与财政增长速度相协调。乡村文化展室增添图书、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其它制约因素,乡村文化建设总体发展速度不快。

(四)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实施机构改革后,广播站和文化站两站合并,工作量明显增多,却没有增加相应的编制,管理人员减少,且兼职乡党委、政府的其它业务工作,专业性文化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下步打算

1、继续组织开展好迎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的文体活动,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继续组织好民间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组织的群体性活动。

2、加大新闻宣传力度。针对乡内确定的宣传中心,围绕重点工程、重点城建工程、社会事业、党建工作强化宣传。继续提高发稿质量和宣传效果,力争在各类新闻媒体发布有份量、有特色的稿件,及时宣传好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

3、继续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宣传和普查工作。

4、努力做好全乡的各项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5、结合欢乐乡村大家乐的文艺创建活动,举办广场操舞培训班。

6、以康乐为主题,积极举办全乡农民运动会。

五、有关建议

xx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 ……此处隐藏7113个字……旅游节,不断提升节会文化品味。

一是认真做好特色饮食文化。让更多的游客品壮家米酒,尝壮家火烧牛干巴、舂鱼、五色花米饭、酸竹笋等壮家绿色生态饮食,打造**旅游饮食文化品牌。

二是全力推出以农家乐休闲度假、南丹山、凤凰谷黄金线休闲漂流、壮家风情为一体的神秘之旅精品路线,打造****文化之乡。

三是加大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壮乡,走上大舞台。2014年**乡水寨村已申报为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村。

四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对网吧、图书市场加大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壮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

第五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结合区文化部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通知,加强对本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歇马镇基本情况

歇马镇位于北碚区西南部,幅员面积58.5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8万余人,是重庆市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百个经济强镇”之一。歇马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立法院、司法院、最高法院、检察署等六大机构都迁建于此。世界名人教育家晏阳初博士曾在此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其居住的“晏宅”小院保护完好。重庆十大景观之一的磨滩瀑布坐落于此地,其落差有34米,气势磅礴,声震山谷,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

二、歇马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区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2014年,随着网络整合,资金问题日益突出,加之镇财政紧张,对文化工作投入捉襟见肘,出现近两年我镇文化工作有滑坡现象:一是资金瓶颈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弱化。广播施舍未及时更新检修,图书室藏书和电子阅览室有待优化更新;二是文化队伍职能弱化。现我镇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编制为9人,实际在编7人,在岗1人,无专职职工;三是年轻文化专干严重匮乏。从镇到村社,都无文化专干;四是文化活动被动,见子打子,未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精神食粮。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文化艺术专职人员 4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成为全镇宣传文化事业的生力军。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的 经费也逐年增加。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建成了全镇10个行政村图书室,10个文化中心户、三农讲堂、健身场所等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北碚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建成了全镇10个行政村图书室,10个文化中心户、三农讲堂、健身场所等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全覆盖;镇拥有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剑)队、高跷队等5支文艺队伍,每个村都有一支以上的文艺演出队伍,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员达2014人以上。天马村农家书屋念好“建、管、用”三字真经,建成3年来,逐步成为全村1728户、5363名村民增才干得实惠的“黄金屋”、培养培育新型农民的知识库、缩差共富的助推器,2014年被授予重庆市“十佳书屋”称号。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结合本镇实际,创新工作载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提升节会文化品味。

1、文化中心户和基层文化指导员“两条腿”走路,探索群文活动新路径。

从2014年起,中心就推出了文化指导员制度,落实基层文化指导员30人,他们在基层普及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今年中心又推出了文化中心户制度,在每个行政村落实了1户中心户,并在人、财、物上保障其发挥作用,带动和辐射了1600多户群众参与其中。

2、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投入常态机制。

今年,镇筹集资金30多万元,对文凤、虎头两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全镇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并逐步向社一级延伸,打牢最基层文化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现我镇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编制为9人,实际在编7人,在岗1人,无专职职工,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 、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精选多篇)(全文共1150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