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时间:2025-01-11 07:11:43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全文共9610字)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

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石,它影响教育观和亲子观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形成了整体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以,转变或改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从各个构成要素入手[3]。

科学的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础,首先,儿童既不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独立的个体。

儿童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要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科学的教育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要素,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教育的非万能论,承认教育的有效性,承认儿童的发展是先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否认教育无用论。这是形成科学教育观的前提。

平等亲子观即“亲子平等”是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前提条件。平等亲子观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点:首先,平等亲子观必须建立在家长和儿童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儿童对家长的尊重,但父母对子女的尊重却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人格、意愿,这是平等亲子观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儿童和父母的彼此了解、相互沟通是平等亲子观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抛开家长与子女这种关系,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彼此间情感的增进、沟通的顺畅、了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进行换位思考,这也有助于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联系。

再次,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平等亲子观的集中体现。孩子不是父母的缩影,不是父母意愿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梦想的实现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只有认清这点,才能真正表明平等亲子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实施途径

目前,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主流力量不是专业机构,而是电视和图书等传媒机构。虽然,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图书为改善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仅仅依靠这两种力量的自发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养正确教育观念的任务。首先是家长对电视节目的收看和对图书的选择都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难以提供稳定而系统的指导。其次是家教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既存在着一些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产品,也存在着很多观点偏激的、甚至不科学的误导性读物。因此,还需要有关机构给予恰当的引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两大基础,一是遗传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性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型等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没有与生俱来的生物性的个体(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统),人格便无从产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现,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生存的环境。有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所有的个体,有些则仅影响特定的个体或某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处因素,例如家庭结构的类型(如残缺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此处隐藏4613个字……提倡教育以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原则,有关调查表明,主要照顾人是父母的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近亲照顾着。

1.3独生子女家庭

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就必然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占主导地位,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使其社会化呈现了独特的一面。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人格较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有五大优势和四大缺陷。五大优势分别为:有较强的亲和需要;能很好的接纳自己;社会道德素质好;学习需要中,报答和自我提高需要较强烈;兴趣爱好广泛。四大缺陷分别是:较多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攻击性需要,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自我接纳存在一定障碍;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学习需要中认知需要较强强烈的独生子女较少。

1.4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等。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与异性朋友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多是初中男生与小学高年级女生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现象。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异常令人担忧。

2.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因为孩子出生有先后,而是因为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态度不同,孩子在家庭中懂得地位不同。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任何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儿童的生活风格,对其人格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根据出生顺序说,家里人的头生儿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孩子。他认为,生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经常向朋友介绍这个家庭新成员,但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这种溺爱就没有了,头生儿必须与新成员分享父母之爱,这时,头生儿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因此,在头生儿中没经常可以发现问题儿童。阿德勒对中间儿童评价过高,他本人也是中间儿童出身。对这些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予过多的溺爱,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对优越的寻求,总是努力赶超哥哥和姐姐,这种竞争中赶超别人的倾向会贯穿他的一生。在问题儿童中,末生儿也比较多,因为他们受家庭的溺爱。末生儿缺乏创造性,并且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周围人都比他强壮。有一部分心理学研究者与阿德勒持同样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支持他的,因为出生顺序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确实有作用,但原因非常复杂,儿童的人格发展受许多变量的影响。

3.家庭气氛与父母榜样

家庭气氛可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

家庭气氛由家庭全体成员造成,主要有夫妻关系造成。因为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气氛宁静、愉快的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敢、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并且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的及冲突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给自己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社会信仰、规范、价值观等也是通过父母的“过滤”而影响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时时处处都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

2.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物质环境: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有研究指出,贫困条件下生长的儿童更易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这是因为,经济的贫困更易使夫妻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增多,而冲突反过来又会使教养更倾向于敌意,以惩罚性和强迫性态度来教养孩子。这样更会导致儿童个性的不良发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与不良个性成正相关。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贫困儿童比非贫困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而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精神环境: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优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表现的比较轻松自如,多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3.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的学习榜样;4.灵活,耐心,乐于接受新知识;5.喜欢抚养孩子,乐在其中。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避免不良个性的发生。管理子女时要有原则性,既不要娇惯、事事顺从,也不要过于严苛;父母要和子女保持正常的亲子关系;教养子女要采取民主讲理方式;父母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养子女意见要保持一致;家庭气氛要和谐,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参考文献

[1]王争艳.杨波主编,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8-265) [2]叶奕乾 现代人格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申继亮等 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傅安球、史丽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曾琦.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九期:2. [8]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第6期:3.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全文共961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