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逍遥游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24-12-07 07:49:01
逍遥游教案(精选多篇)(全文共16126字)

第一篇:逍遥游 教案

逍 遥 游(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通解文字,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美育渗透目标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

读。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

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加强了说服力。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二、解决办法

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历朝历代以来,庄子的思想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的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

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盂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当然是偏颇的。但我们在了解它之前,不要忙于全盘否定,而应先认真读一读它,而后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他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1.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重点词语如下: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

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

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

(因课文注释详尽,在此不再加注)

2.课文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总结、扩展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

课后作业

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

千里具粮各别)

(课文字词亦可列入板书,见前。)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二、三段,要理解文中关于“小大之辩”的思想,及庄子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体会庄子行文“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 ……此处隐藏13715个字……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三.自读课文《逍遥游》 (5分钟)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作业布置:预习《逍遥游》前三段,将课后习题第一题完成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参考资料:《庄子》,李德哲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14年

《话说庄子》,王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第二课时 《逍遥游》课文学习与讲解

教学目的:《逍遥游》课文阅读与讲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把握本文运用比喻、夸张等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一、学习第一段 (10分钟)

(一)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抟(tuán)蜩蝉(tiáo) 舂粮( chōng )迁徙(xǐ) 蟪蛄( 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坳堂(ào) 草芥(jia)夭阏(a)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迁移,迁往

(3)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过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

到它的尽头呢?

(2)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4.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如:鲲鹏:南徙以六月息相吹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5.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6.翻译下列句子。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3)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15分钟)

(一)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二)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2.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三)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

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

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

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5分钟)

(一)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二)效果检验

(1)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他在世上,从来没有急急忙忙地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三)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版权归WwW.)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四、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5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一)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二)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三)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作业布置:背诵前三段。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参考资料:《庄子》,李德哲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14年

《话说庄子》,王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逍遥游教案(精选多篇)(全文共1612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